第一阶段:早期航空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1952年创建之时,就设立了“飞机设计与制造”综合性专业,并相应建立了综合性“航空工程实验室”,包括飞机整机实验、风洞实验、飞机结构解剖实验、飞机结构强度实验、飞机制造加工与装配实验和飞机控制实验系统等,从航空工厂调入学校的张阿舟(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飞机的结构总设计师)、程宝蕖(新中国飞机装配协调工艺奠基人)等著名专家直接指导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为我国早期的航空工业培养和输送了急需的人才。
随后为适应我国航空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借鉴前苏联计划工业的教育模式,航空工程专业被分解细化,形成了空气动力学、飞机设计、直升机设计、飞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飞机结构强度、飞机制造工艺和飞机自动控制等专业,相继建立了一批航空工程系列专业实验室,并在70年代又建立了直接研制生产国防和民用飞机的“无人机研究所”,并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平台。这些发展为培养航空科技工业的优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航空航天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航空航天专业的设置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要求。1997年教育部第二次专业设置的改革,将原有不同类型飞行器(飞机、直升机、导弹、卫星)设计、“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和“飞机结构强度”等专业合并为“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这一改革反映了我国教育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教改思想。专业名称加入了“与工程”三字,正是反映了航空航天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校始终重视航空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成果。1987年我国高等学校首次评选全国重点学科,我校的“飞行器设计学科”就被评为国内同类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作为学科建设重要内容得到空前发展。
现代飞行器是多学科先进技术的集成,对航空航天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航空航天专业教改试点单位,根据飞行器设计、制造、测控与使用一体化的“现代航空系统工程”思想和知识结构,进一步开展了专业综合的教学改革,构建了“航空工程大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使航空工程类不同专业的基础与专业基础课共平台。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2000年我校对相关实验室进一步整合,建立了综合性的“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第三阶段:建设高水平的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体系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航天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国家非常重视在国际激烈竞争中航空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从2001年以来,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牵引下,借助于“十五”专业建设与“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条件,按照航空工程大类专业的建设思路,本实验中心进一步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合,购置一大批先进的试验设备用于本科实验教学,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出发,创建了6个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实验室,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保障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按不同培养阶段,设置分层次、多形式的实验教学项目,增加设计和研究型实验,形成了仪器设备先进、系统完整、综合性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机制的不断更新、发展和优化。
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过十年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拥有国内一流的航空工程实验教学环境和一流的实验教学系统平台,建立了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实验教学水平、雄厚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的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体系。